分类分类
关注+2025-01-20作者:佚名
在地震监测和分析领域,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于1月17日在国家超级计算机成都中心正式发布。全球首个亿级参数量的地震波大模型 ——“谛听” 大模型的第三阶段测试版本已经上线。这一模型由国家超级计算机成都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标志着我国在地震研究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图片来源:AI合成)" alt="地震"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outline: 0px; border: 1px solid rgb(238, 238, 238); --tw-shadow: 0 0 #0000; --tw-ring-inset: var(--tw-empty, ); --tw-ring-offset-width: 0px; --tw-ring-offset-color: #fff; --tw-ring-color: rgba(41, 110, 228, 0.5); --tw-ring-offset-shadow: 0 0 #0000; --tw-ring-shadow: 0 0 #0000; max-width: 700px; background: url("../img/bglogo2.svg") center center no-repeat rgb(247, 248, 249); box-shadow: rgba(27, 95, 160, 0.1) 0px 1px 3px; display: inline-block; margin: 0px auto;"/>
“谛听” 大模型的研发目的在于提升地震信号的识别精度和监测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地震波形数据方面,能够提供更为高效和准确的分析。据悉,该模型已经在西藏定日地区成功应用于6.8级地震数据的处理,通过自动化的手段识别到震前事件452个,震后27小时内的余震事件429个。这一成功不仅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也为未来的地震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望未来,“谛听” 大模型将在2025年开放微调和推理框架,并推出配套的数据处理流程,届时,用户将可以直接在超级计算平台上使用这一工具进行业务分析和科学研究。短期内,该模型的应用将集中于地震信号识别、地震活动监测及大地震的快速响应等领域。而从长远来看,地震学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离不开对观测数据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这一进展不仅对于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极大地增强公众对于地震活动的预警能力。随着模型的不断完善,未来有望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持。
相关文章
更多+相同厂商
热门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说两句网友评论